HI,欢迎来到龙智造工业云! 免费注册

工厂转型升级应该明确以下四个方向

行业动态 / 作者:龙智造工业云 / 来源:本站原创 / 浏览:205

18

2018-10


1、让企业先活下来。

      我经常会跟企业家讲《老板和老虎》的故事:有两位老板在森林里行走,他们遇到了一只老虎。其中一位老板赶紧从身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另外一位说道:“你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换了鞋的那个老板回答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故事很残酷,但也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当下制造业的生存环境就像那片有虎的森林,企业家抱怨大环境不好、钱不好赚,但是没有用,大环境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而改变。

      回到刚才的小故事中,你干嘛要到最后关头才想着跑赢老虎呢?要想不被老虎吃掉,最好在没遇到老虎之前就换上轻便的运动鞋,跑赢同行的人。同样,企业最重要的是先活下来,改变不了经济大环境,至少要在同行业中超越竞争对手。再者,就像马云所说:“我们很多企业还没有达到大环境一不好就影响生死存亡的规模。”的确,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因为每一种产品、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规模,如果企业能够练好内功,“跑”赢同行,在市场中一定是有立足之地的。

      寒冬中,企业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让自己先活下来。怎么样才能超越同行活下来呢?这就要求企业静下心来,在精细化管理这片“蓝海”中做足功夫。管理是永远的蓝海,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只有靠管理这个软实力,才能让一家企业真正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2、粗放式经营管理的时代已经过去。

      目前企业管理面对的核心问题是,粗放式经营管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20世纪90年代,企业营销主要是人脉营销。只要有人脉,靠吃饭喝酒就能把订单接回来。但是,现在还有人为了一个订单拼了命地喝酒吗?很少。特别是现在有很多“企二代”,让这些新生代企业家用这种方式去谈生意,也不太现实。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企业只有为客户准时提供合格的产品、提供优良的用户体验,才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

      过去的很多企业(甚至目前的部分企业)在管理中采用的都是粗放式管理,大多靠企业老板和员工的个人能力、责任心、敬业精神来推动企业发展。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虽然营业收入提高了,利润却不如企业规模小的时候。为什么企业规模大了反而不赚钱了呢?根本上是由管理的粗放导致的。粗放式管理追求规模的“野蛮生长”,管理过程中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完善的流程机制,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来精确衡量企业的状态。最终,粗放式的管理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无法得到提升,企业空有规模而不盈利。

      我们常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全球化意味着至少4个方面的全球化:资本、货物、技术、人才。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更加深入、积极地参与到了全球化的进程中。十多年来,我们发现,美国华尔街引领了资本全球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跨境电商的发展为货物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动力。但是,所有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人才却似乎并没有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速放缓,直到现在仍在艰难复苏。大环境的改变,使得全球化未来的趋势发生了改变。各个国家都力求“自保”: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浪潮不断掀起。

      当一个国家自身的经济增长步履维艰之时,当资本输出和货物输出趋于饱和以后,它一定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技术和人才来实现发展。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国内地域性转移和全球制造业转移这两大趋势。国内地域性转移在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对环保要求高的企业都进行了外迁。从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角度来看,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也正像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一样在大力发展制造业。在这两种趋势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一定会从“量”向“质”进行转变。

      因而,粗放式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粗放式盈利的时代已经结束,粗放式经营管理的时代已经远去,粗放式生长的制造业的寒冬在2017—2025年悄然来临!


3、做精做强,是中国中小制造型企业最好的出路。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组数据,德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大概占德国全部企业的99.7%,日本的这一比例是99.3%,美国大概在99.0%,而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也占了99%左右。虽然不同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不尽相同,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个趋势,先进的制造业强国都注重发展专而精、精而强的企业,而非一味追求企业规模。

      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活力的来源和创新的源泉。提到德国制造业,可能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奔驰、宝马、大众、保时捷等工业大鳄,但其实,约占德国企业总数99.7%的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4%的经济总量,贡献了62%左右的就业岗位,它们才称得上是德国经济的中坚。基本上我每年都会去德国进行工业考察,看到很多50人以下的德国小企业中的技术、产品都可以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

      这些走在世界制造业前列的“带头老大哥”国家的制造业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而非规模很大的企业。

      由此可以看出,做精做强才是接下来企业发展的方向,才是中国中小制造型企业最好的出路。


4、用管理升级,用技术创新,用营销强身,用战略取暖。

      当企业的管理水平上升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企业应该拿出利润的20%~50%来做技术创新,如生产线的优化、设备的优化、工艺的优化等。

      很多企业家会走入一个误区,即跳过“管理升级”这个台阶,直接做“技术创新”。我认识的一位老板就是这样。他迷恋于“工业4.0”的概念,认为只要用全新的自动化设备,一切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于是斥巨资更换、升级设备,最后却让企业陷入关门倒闭的窘境,原因在于如果企业的管理跟不上、人才跟不上、文化跟不上,使用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济于事。

      从设备这方面来讲,朗欧企管多年的驻厂管理咨询实战经验发现,设备的稳定比先进更重要,技术的适用比前沿更重要。即使企业有非常先进的设备,如果不稳定的话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从而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
怎么样才能够确保设备的稳定呢?还是要回归到管理升级上面。精细化管理能够保证设备的稳定,比如,定期对设备进行点检、保养,规范员工操作,优化产品的排布、生产计划等。

      只有把“内功”练好了,在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下进行技术创新,然后再拓展外部的营销手段,最后再用战略在制造业的寒冬中“取暖”,才能够真正做精做强中小制造型企业。简而言之,就是“用管理升级,用技术创新,用营销强身,用战略取暖”。
结语

      其实,真正的“老虎”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没有准备好去迎接这一波“涨价潮”,迎接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的终结带给我们的冲击。朗欧企管以全天候驻厂咨询的模式在过去的一年成功帮助了30余家制造型企业实现管理的转型升级,我们深知中小企业主的“苦与难”,很多中小企业家朋友在“管理的苦海”中挣扎。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下,企业不仅蕴藏着随时随地关门的危险,企业家本人往往也常年处于身心俱疲的高压力状态下。
相关标签

市场商务

0531-59860986

客服热线

0531-59860986

欢迎关注龙智造工业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