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18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应邀出席并发表“智能制造,降本增效 --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全面推进品质革命”主题演讲。
这篇演讲稿经过媒体编辑在业界广为传播,在众多演讲内容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条独特风景线。
其实,如果从专业度来讲,很多观点其实在业界形成了初步共识,比如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品质革命,着眼于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致力于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
对于制造业的情怀,一辈子没有离开制造业;对虚拟经济、唯利是图资本的痛斥,对于中国制造要不断“打基础、练内功、找差距”的谦虚态度;当今中国迫切需要大量基础人才的培养,中国实业界需要培养大量软硬件技师技工人才。——这些心里话,相信也会感动你。
这些看似并不新鲜的观点,之所以迎来如此大规模传播,主要原因还是对制造业有深厚感情的企业家,以及其制造业的立场。毫无疑问,其对制造业的情怀击中了当下人们慌乱的思绪——在中美贸易战当口,制造企业(不仅仅是出口)遭遇超过2008年的困境之时。
这篇文章被疯传的背后,其深刻表明当下的智能制造市场的稀缺性——制造业企业家立场的缺失。
2015年随着“中国制造2025”及智能制造实践以来,站在台上滔滔不绝的主要是政策阐释者、院士专家及理念布道师,以及从中形成巨量市场的得利者——解决方案供应商,而鲜有制造企业的当家人站在台上,讲讲制造业经营中的困惑、所思所想。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莫名的无奈。笔者在前两年曾提出,推进智能制造的主角应该是制造企业,而其他任何供给侧的解决方案商、政策体系、资本及媒体都是围绕主要提供配套服务的配角。如果颠倒了这种局面,自然出现“供给方自嗨”、“政策自嗨”、“媒体自嗨” 等种种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在南京的这次大会上,也有人提出“中小企业还无法融入智能制造发展浪潮”。是时候重新思考智能制造推进目的和节奏了。
在这次会议上李书福董事长对现在的制造业提出了四个问题:
1.对与这个多变的世界制造企业该如何去理解它,同时制造业该如何去积极地响应这些变化呢?
2.这是个变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变化给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那么制造业该如何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如何给客户更人性化的使用体验?
3.在老龄化的社会到来,严重依赖人口红利的中国传统制造业该如何去面对?
4.如何迎接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及由此带来的各种深度结构调整?
在提出这四个问你题的同时,李书福董事长也给了我们答案,李书福董事长提出:就当前的情况而言,着一系列的问题都指向同一个答案——智能制造,降低成本增加效率,把客户对产品的体验作为研发和生产的中心,全面的推进品质革命。
制造业的卓越进程必须走向价值创造链的中上游层面,并且形成核心创造能力,而不是长期停留在价值链的中低端继续粗放发展。
智能制造说到底就是互联网对人类传统生产生活的改革的深化,它的形式就是传统的工业化和现行的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量化融合,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灵活应用将各种生产设备、供应链的上下端及客户端连接起来,同时不断的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然后进行学习最终到达智能的目的。
从全球来看,美国是“互联网+”,欧洲是“+互联网”,所谓的“互联网+”,就是在互联网的前提下、基础上、环境中发展制造业及相关周边产业,所谓“+互联网”,就是在现有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最终形成工业互联,消费物联,人机交互,万物相联。
这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是符合各国自身国情,从实际出发的自然选择,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大家可以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中国制造,无论走哪一条转型升级发展道路,都离不开智能制造的共性话题,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制造业被称为实业,干实业是不能以赚快钱为目的来经营的,制造业需要长期努力,长远规划,需要人才培养,团队稳定,科技投入,创新驱动,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角色,既要战略清晰,又要耐力足够,更要意志坚定。
发展智能制造,需要环境、资金、人才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必须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拿出一系列政策,长期地支持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虽然机器可以取代人的一部分功能,可以走向高度智能化,但机器就是机器,有其局限性,我们一定要明白,机器是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创造机器的核心基础还是人,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条件支持,智能制造只能停留在理想状态,初级阶段。
软硬件两方面的人才都很重要,既不能重软轻硬,也不能重硬轻软,没有硬件的支持,软件将失去意义,没有软件的帮助,硬件将无法智能化。
因此中国需要培养大量的软硬件工程师,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力量加盟到智能制造的潮流之中,让智能制造成为一种时尚,吸引大量热血青年为之持续地务实奋斗。
中国制造需要不断地打基础、练内功,万万不可急于求成。中国制造的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练就硬功夫,学会真本领,一定要谦虚地寻找差距,承认差距,努力地弥补差距,不断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场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工匠精神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定要让干活的人有尊严,乐意为之奋斗,一定要提倡劳动光荣,尊重勤劳致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伟大目标。
智能制造产业链很长,从技术规划、工艺选择、设备选型,到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商业模式探索、生产数据累积与利用、软件设计、系统应用、网络架构规划、多种链接协议的对接以及正确评估、确认自身处于智能制造的哪一个阶段,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工业的发展、基础人才的培养,这三个基础都需要政策大环境的配套,需要教育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还有法律环境建设。
拿来主义,不但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反而造成技术差距越拉越大,主动权越来越小,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制于人。
最后,我想重点说明一下,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是开放的全球主义者,我支持全球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我支持中国汽车工业更加开放,鼓励中国汽车更好地走向世界,实现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多赢,给全球用户带来实惠,充分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