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两会前夕,江苏登上了多家中央媒体的头版、头条,这些稿件都有同一个主题“江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
《人民日报》自2月12日开始刊发各省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的系列报道,江苏在上海、辽宁之后,成为第三个晒出“成绩单”的省市。地处东部沿海的上海走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而辽宁则背负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使命和任务,江苏排在二者之后,地位可见一斑。
虽是规定动作,但各家报道也是各有特色。《人民日报》用数字说话,“63%、800亿”,分别是江苏2018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生态环保发展基金总规模。新华社在稿件中用古诗词首尾呼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01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发表了重要讲话。5年多来,江苏广大干部群众干了哪些事,取得了哪些成效?在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解码江苏近年来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尝试寻找答案。
《人民日报》报道截图
新华社报道截图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截图
科技创新,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抓住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这一工作重点,使我国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后劲。——习近平
调整产业结构,不得不提科技创新。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强大赋能,让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光明日报》稿件《江苏:发展的高原上再攀高峰》举了这样一家企业的例子,“打印一个牙套,只需要几十分钟,而打印一件建筑模型,也仅需要几个小时。凭借自主研发的3D激光打印,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激光技术产业的领跑者。成立短短数年,产值就突破亿元,实现从无到有的爆发式增长,以黑马姿态跃入业界视野,成为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经济日报》梳理道,苏州纳米、无锡物联网、常州石墨烯……在江苏,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培育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未来产业”。
《光明日报》报道截图
《经济日报》报道截图
乡村振兴,推进新型城镇化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习近平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2018年也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随着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展现在我们眼前,例如《人民日报》提到的徐州倪园村,央视《新闻联播》提到的睢宁县姚集镇。
倪园村地处徐州吕梁山腹地,过去连条进村的路都没有,一下雨自行车都得扛着走,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2年,倪园村被铜山区定为传统古村落。2017年,倪园村被江苏定为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区镇村三级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道路、管网、卫生室等公共设施改造,打造紫薇园、梯田花海等旅游项目,成为4A级悬水湖风景区核心区域,一年游客达40万人,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
在睢宁县姚集镇,原来分散居住的600多户村民,现在都住进了整齐划一的新型社区里。在这个新型社区,便利店、足球场、文化剧场等一应俱全,卫生院和城里的三甲医院数据连通。镇上还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对于富余劳动力则引导发展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
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论断。经济发展好了,生态文明建设也要跟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新华社的全篇报道都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曾蓝藻堆积的太湖……江苏近年来持续发力,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如刺绣般细致、扎实、用心,一针一线绣出更美丽的图景。
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江苏出台一系列文件,组建专门工作机构,实施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难点,制订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标准、监测监控3个基础性工程建设方案以及园区环境治理工程实施意见,对环境质量改善滞后的地区实施强化督查和精准帮扶;制定《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设立总规模800亿元的生态环保发展基金;完善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直接挂钩的财政政策,倒逼地方政府落实生态环保责任。《人民日报》梳理了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