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决定投资者命运的既不是股票市场也不是那些上市公司,而是投资者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彼得•林奇
股市中一直有个说法:70%的人亏钱,20%的人打平,10%的人挣钱。很多不接触股市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以至于很多人把“炒股”等同于“赌博”。
不夸张地说,太多太多的股民把股市当成了赌场,希望通过股市快速发家致富。
但是,凡有这种想法的人最终几乎都亏得底儿掉。
在坤鹏论看来,在股市中是否能挣到钱,与技术水平无关,与炒股时间长短更无关。决定一个股民能否在股市中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是:认知。
全球最牛的投资人,几十年下来能保持20%以上盈利已经是难上加难。
你想轻轻松松每年来个50%甚至100%以上收益,这就是典型缺乏认知的表现。
对市场、对未来、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能够不断克服人性的弱点,你才能在股市中成为那10%的人。而那些认知不到位的人,即使炒了十年股,即使全部身家都已经交了学费,仍然还是一个初级股民,逃不了最终亏钱的命运。
要从股市赚钱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抵制诱惑,始终保持理性的头脑,不受短期、快速致富投机热潮的干扰。
接下来坤鹏论就细数一下哪些情况是认知不够表现。
当然,你也不用急着跳脚骂人,值得欣慰的是,不只A股中大多数股民认知不够,美国股市两百多年的历史,一样逃不脱这种情况。
1、试图预测明天的股价
这是大多数股民在每个交易日之前都会做的一件事情,虽然很多人明知道这是徒劳的。事实上没有人会知道明天的股价会是上涨还是下跌。如果人们知道股价明天将会上涨,坤鹏论敢肯定它今天就将上扬,一定等不到明天。
不过大量技术分析者仍然坚信自己的技术能够预测明天或者未来一段时间的股价走势。
如果你去研究某个特定时段的股价,那么你几乎总能找到某种在这个时段里有效的技术理论体系。同样,如果你尝试过大量不同的选股原则,那你必然会发现一条那个时段里最优的选股技术。
但是,真正的关键在于这条法则是否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大多数技术分析的热情拥护者往往正是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没有用取自不同时间段的市场数据去检验自己的理论,而只是局限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里沾沾自喜。
每年都会有大批狂热的投机者奔赴拉斯维加斯和大西洋城的赌场,他们希望从轮盘以往胜出过的几百个数字中找到某种重复的规律。通常,他们都会找到一条自以为有效的规律。于是,他们会留下来,但最后的结局又都是在输得一干二净后怆然离去,这一出出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去验证自己的规律。
之前的文章中坤鹏论已经说过,从历史数据来观察,股票市场的涨跌概率大约各占60%与40%,所以如果你预测明天股市上涨的正确率在60%以内,并不能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对未来股市的预测能力。
除非你购买的是指数基金,或者把某个指数下的所有股票都买了个遍,否则你还不能只停留在对指数涨跌的预测,而是要具体到个股。因为挣了指数不挣钱这种事情也是常有的。
如果你想证明自己确实能够成功预测某支股票未来走势,至少要连续预测100天以上,并且预测成功率不能低于90%。道理很简单,股市处于熊市的时候,预测明天会跌的成功率显然要大。反之亦然。
在股票市场中,任何被人发现行之有效的规律都无一例外地将自我毁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坤鹏论深信,没有谁能够通过技术方法来成功地赚取不同寻常的回报。
有一种哲学观点认为,要保证未来一定有钱可用,上上之策就是要确定以后有钱可赚。这就是说,不要老是猜想哪些资产会增值,只要拥有一种能够以高出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或服务的赚钱生意即可。
当然,大多数人没有意愿、资金或技术自己做生意,因此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就是通过股票市场分享企业利润。
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买股票就等于投资企业,成为企业的股东,不论未来经济情况怎么变,你都希望自己看中的企业能够赚钱。如果你选择的是一家优秀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无论经济好坏都有市场,企业股东最后总会因为股价的上涨而获得股票价差并分配股利。
2、以为所见即所得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股市中,眼见未必为实。
所有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坤鹏论听到、看到太多散户投资者想抓住主力、庄家,跟着大赚一笔。不过大多数结果是,主力没抓到,却抓到一手鸡毛。
你以为自己发现了主力,成功在主力拉升之前潜伏进去,岂不知那只是主力想让你接盘的价格。
看过坤鹏论之前文章的老铁一定对“空中楼阁”理论不陌生。股市中成千上万个笑容可掬的操盘手,实在太愿意帮助公众们建立“空中楼阁”了。股市操纵不断刷新违规记录,投资团队即是首恶。
我们可以想象一样,有这样一个投资团伙,他们对内需要成员之间紧密合作,对外则要同仇敌忾。一般来说,投资团伙包括多个交易员,联手操纵某一只特定股票的价格。他们会聘一位团伙经理,相互保证不会通过设私仓进行交易来侵犯其他成员的利益。
团伙经理会花几个星期秘密建仓某种股票。接下来,他会把证券交易所大厅里该股票的专家经纪人拉下水作为援手。团伙成员在专家经纪人保驾下开始炒作。
在证券交易所,专家经纪人的作用就如同经纪人的经纪人。当股票交易价格为50元/股时,你向你的经纪人发出45元/股的买进指令,你的经纪人一般会将该指令转给该专家经纪人。当股价跌至45元/股时,专家经纪人执行该指令。
所有限价指令由专家经纪人记在他私人的记录本上。
然后团伙经理人会组织成员相互进行对倒交易。例如,在股价为40均元股时,A交易员卖给B交易员200股。再以40.125的价格买回。然后再以40.25买进400股,以40.5的价格卖出。接下去以40.625的价格买进1000股,再以40.75的价格卖出。
所有交易记录都被实时显示在交易大厅的液晶大屏上,同时会同步到所有股民的炒股软件上。这些记录给成千上万股民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大庄家正在建仓呢。
接下来,受团伙经理控制的专栏作者和股评家开始散布利好消息。如果公司管理层也被团伙经理拖下水的话,上市公司消息面也配合得天衣无缝。如果不出意外,公众必定上当无疑。
一旦公众资金入场,操纵团伙的狂欢节就来临了,他们开始择机放水。公众一边买,团伙一边卖。开始还慢慢抛,后来越抛越快,而公众对此却是毫不知情。最后,团伙成员赚了大钱,而公众却捏了一大把突然缩水的股票。
如果庄家那么容易被你捕捉到,他还怎么做庄割韭菜?
所以坤鹏论建议各位老铁,不要试图去扑捉所谓的庄家,想从他们手里分一怀羹。在众多操盘者眼里,你就是一根韭菜,相当纯粹。只要你有一颗想追庄家的心,割你那是早晚的事儿。
更不要相信媒体的公开报道,专家点评。媒体的KPI是阅读量,并不是帮助多少读者挣到钱,所以耸人听闻吸引眼球才是关键,读者是否挣钱,和他们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3、划分心理账目
芝加哥大学行为金融家理查德·泰勒提出”划分心理账目“的概念,反映了人们一种最常见、也最浪费的错误理财行为:把某些钱看得不值钱,因此胡乱挥霍。
说得更明白一点,”划分心理账目“是指人们会根据钱的来源、存放的地方和花费的方式,将金钱加以归类,并赋予不同的价值。
如果我们是拿工资炒股,或者用于投资的钱对家庭生活影响很大,对股价下跌就会特别在意。
但如果这些用于投资的钱是我们工资以外收入,比如是稿费或者是从股市中盈利的钱,在面对股价下跌时就会从容很多,因为我们在心里已经把这些钱划分为“意外所得”,即使亏了钱也能心安理得。
传统经济学认为,金钱应该是均等的,不管是赌博赢来的彩金、工作赚到的薪水,还是写书得来的稿费,100块钱就是100块钱,意义和价值不应该有任何不同。
因为任何一张百元大钞,都能够在麦当劳买到同样多的汉堡。同样,不管你把它放在床垫底下,存在银行户头,还是变换成国库券,都应该让你产生同样的感觉或富足感,只不过银行存款和国库券,比放在床垫下的现金要安全些罢了。
人不是电脑,我们没有电脑的计算能力,也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将所有财务事项放在同一张资产负债表上来管理。要随时根据长期目标的需要,来计算每笔短期交易的成本、效益,不仅人的智力很难做到,在精神上也十分累人。
因此,为了应付这项繁杂的组织工作,人会在心理上把钱分成不同的账目,而每种账目里的钱,价值都略有不同,因为每种账目都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对年轻人来说,用来度假的钱就不像存进退休账户里的钱那么重要。但对老年人来说,却正好相反。
将购买力毫无二致的金钱赋予不同的价值,可能使自己花钱太爽快,不能及时储蓄,或是在投资时过于保守、或于激进,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财富损失。
划分心理账目的另一个害处是,一般人对辛苦工作得来的报酬,与平白无故收到的礼物相比,通常会有不同的价值感。
这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大家可以看看划分心理账目的可怕之处:
一对新婚夫妻到赌城拉斯维加斯度蜜月。在那里,他们爱上了轮盘赌博。到了第三天,1000美元赌本被他们输光了。
当天晚上,新郎躺在床上,看到梳妆台上有个东西在闪闪发光。他凑上前去,发现那是他们留下来当纪念品的5美元筹码。更奇怪的是,筹码上不断闪着“17”这个数字。
他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于是披上浴袍就到楼下去找轮盘赌台。
他把5美元筹码押在“17”这个数字上。果然,小球落在“17”的位置,赔率是1赠35,他得到了175美元。他把彩金继续押在同一门上,小球果然又落在“17”的位置,这一回,庄家赔了6125美元。这种邪门的手气就这样持续下去,财星高照的新郎赢了750万美元,可是他还不肯罢手。这时,赌场经理出面了,他说,如果再开出“17”他们可是赔不起了。
这个新郎想乘胜追击,于是叫了一辆计程车直奔市区另一家财力雄厚的赌场。自然,轮盘台上的小球依然落在“17”的位置上,庄家为此赔了2.62亿美元。他乐昏了头,干脆来了一场空前豪赌,把这笔巨资全都押在“17”上。结果小球停住时偏了一下,开出了“18”。一辈子都梦想不到的天大财富,就这样被他转瞬间输得精光。他已经没有赌资了,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几英里路,回到了旅馆。
他一进房间,新娘就问:“你到哪儿去了?”
“去赌轮盘”
“手气怎么样?”
还好,只输了5美元。“
相信只要经历过牛市的投资者都会有盈利的时候,市场好的时候盈利50%以上完全不是问题。你有没有将这些盈利来的钱当成意外之财,从而改变了之前自己一直坚持的策略,变得更激进、更投机呢?
4、错过了最好的投资时机
这是长期价值投资者最想说但却是技术派最不想承认的事情。如果把投资周期拉长到十年、二十年,盈利几乎是必然的,但A股市也不缺少有十年投资经验的老股民,有多少人挣到钱了呢?
密歇根大学财务教授纳贾·塞罕在1994年做过研究,发现如果你从1963年至1993年,一直把钱投资于股市,每年平均回报率将接近12%。但是,如果你错过这段期间股市表现最好的40天,你的平均回报率将锐减至7%。
在这段期间,股市总共有7802个交易日,但是,如果你错过了其中的0.012%,就会造成极为惨重的损失。
如果当初投资1万美元,30年下来,每年12%的回报率将使你拥有23.3万美元的资产。如果平均回报率只有7%,你就只能拿到大约8万美元。
没有人知道在7800个交易日里,表现最好的40天会出现在什么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出现40天还是20天,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购买——持有。
这是避免错过任何大涨机会唯一靠谱的办法。
当然,购买——持有也不适用于所有时候,坤鹏论也见过一支股票持有十年仍然亏损50%以上。购买——持有要有两个前提:
选择合适的机会,大盘5000点以上你购买持有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大盘2500点以下购买安全性就要高很多。
选择适合的股票,你想持有一支股票十年,首先得确保这家公司能活过十年。所以如何选一家企业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我们看到诺基亚、柯达日落西山,看到雷曼兄弟瞬间崩塌时,没人能够保证谁能活过未来十年。
我们都不是先知,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那些已经活了十年、二十年的企业,选那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路拼杀出来的企业,选那些业务安全、现金流充裕、管理到位的企业。至少这类企业在安全性上仍然要高于初创企业。
美国老牌投资银行基德尔 皮博迪(Kidder Peabody)曾调查了1983年到1988年中超过100支初次发行的普通股业绩。其结论是:从发行日到1988年中期为止,全部初次发行股票中,三分之二股票的表现低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涨幅。
虽然小公司的股票比大公司的股票有更好的表现,但结果表明,这一现象仅限于股票二级市场——而非发行市场,由于只有三分之一的股票表现能超过道琼斯指数平均水平,所以投资者们最好谨慎对待新股发行。
在A股市场打新被认为是100%能挣钱的,但追新股就有些不可理解了。大家可以翻翻过去几年上市的新股表现。
5、认同偏见
认同偏见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旦你对一件事情形成了某种感觉,即便你的感觉不太明显,你就很难克服自己的偏见,这种心态还可能影响到你对某个人、某个产品或某种投资的好恶。认同偏见可能影响你做任何决定。
很多人在验证某种技术理论可以成功预测股票走势时,犯的往往就是认同偏见的错。比如他会截取历年数据中符合该技术走势的几段,来证明该理论是正确的。如果数据不符合技术理论,索性就不截取这段数据,或者自己就会找个理由来说服自己。
不信你可以随便问问技术派投资者,让他把某只股票所有时间段内的数据都放进他的理论中,以证明他所相信的理论并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看他会如何反击你。
媒体和股评家是认同偏见的放大器。
投资者会从这些声音中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那些,从而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但往往这种选择未必是对的。
大家都知道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为你不可能第二次制造这样的机会。
认同偏见最险恶的地方就在于你只愿意听到自己想听的话,这样的人专门吸收能够证明自己想法的信息,对相反的论调一概不予理会。也因此,他们经常根据不正确、不完整或错误的信息来做出决定。
6、惧怕损失心理和成本谬误
在之前的文章中坤鹏论也提到过,相比挣1000元的喜悦,亏1000元的痛苦往往更胜一筹。这就是惧怕损失心理。
惧怕损失心理在股市中有两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假如你手里有A、B、C、D四种股票,同时买的,并且每支股票都投入了20万左右,其中A盈利40%,B盈利20%,C亏2%,D亏15%。现在家里有事,急需15万,你会卖哪支股票用来应急?
大多数人会选择卖A或者B,因为A和B已经盈利了,卖了正好把浮盈变成实际盈利,落袋为安。C显然不能卖,再涨2%就不亏钱了,而D就更不能卖了,被套了15%,还要等着涨回来呢。
你或许会不以为然,不过,确实有许多投资人太急着脱手赚钱的投资,却把赔钱货留在手上。
之前坤鹏论就说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特伦斯·奥顿将一家全国性证券商经手的1万个账户,从1987年至1993年的交易记录加以分析。其结果显示:投资人确实有可能出售价格正在上涨的股票,却不太愿意抛弃价格下跌的股票。
根据他的研究,投资人卖掉的股票,在其后12个月中的涨幅,比他们留下来的股票高出了3.4%。
接下来我们说第二个案例:
假如大盘现在震荡下行,已经到2400点了,你之前已投资20万在股票A上,亏了20%,你手里现在有20万现金,你判断现在大盘快到底了,所以准备将手里这20万再投入股市抄底,你会怎么做?
大多数人的选择是购买股票A补仓,拉低成本。这样看起来自己的损失并没有那么大。
但实际上,坤鹏论是不建议大家这么操作的,至少我们再次投资的时候不应该从“拉低成本”这个角度考虑问题。而是将每次投资当成第一次,认真去选择公司、选择股票,不要受之前投资的影响。
一般人在决定未来的投资计划时,经常受制于自己过去的投资行为。
要学聪明,就得跟过去一刀两断。
钱花出去就没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计较已经失去的东西呢?
在作决定时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以免在投资时感情用事。我们将这个方法称为“按回带钮”,也就是,假设你能够让时光倒流,一切重新来过,你是否还会愿意做相同的选择?
如果你仍然愿意选择股票A,那这时候补仓是对的。如果一切重新来过,你有更好的选择,坤鹏论劝你这次一定不能补仓,去选那个更好的选择才是正确方式。
惧怕损失心理会让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客观,容易受之前选择的影响。
惧怕损失心理还会让人犹豫不决,面对的选择越多,就越是举棋不定,结果不做任何选择,任凭良机随意流失。心理学给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决断力瘫痪“。
一般人很容易犯的严重错误,经常是应该行动的时候却按兵不动。
决定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更重要的是,你越是拖延不肯作决定,就越不可能克服自己的犹豫心态。
与”决断力瘫痪“很近似的一种心态就是抗拒改变,也就是固执地坚守熟悉的事物,尽一切可能维持原状的心理倾向。心理经济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固守现状偏执”,而且这种事例层出不穷。
很可能你会因为害怕损失而常常惴惴不安,要消除这一心理上的阴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的损失想象得更加严重,甚至超过了你的承受能力,这样你反而有可能冷静下来。
最后,强烈推荐你看一下坤鹏论以前写过的《心理学早已统治股市(上)》、《心理学早已统治股市(下)》,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尽管看过后,并不能让你成为股神,但起码在错了之后,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跌倒了,知道哪里有坑,这就是进步!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5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5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