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密码:前五大供应商主要为自然人及疑似皮包公司
来源:财报研究院
(透镜公司研究供图/小伶)
大量的媒体都在质疑东方金钰的百亿存货是假的,指出该公司可能存货造假,但问题是:如果这百亿存货果真为假,东方金钰真的只是为了一纸好看的财务报表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透镜公司研究连续分析东方金钰近年的财务报表后怀疑,存货或是该公司实控人赵氏家族用来淘空上市公司的工具,其账面存货余额可能并不代表着东方金钰账面上真有这么多资产,相反它可能代表着该公司到底有多少资产被实控人通过采购存货的形式掏空或转移!
理由?
2017年,东方金钰在整体销售毛利润率大幅下滑,存货跌价风险高悬的情况下,却一直在不停地疯恶补存货,甚至冒着资金链崩断的风险亦在所不惜,其动机实在令人费解;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东方金钰恶补存货过程中,赵氏家族正处于资金链崩溃、急需外部救援的前夜,且该公司的翡翠原石前五大供应商名单中惊现李干退和吴海龙两名自然人,剩下的三家中还有两家是新近成立的注册资本不高、且没有任何社保缴费记录的疑似皮包公司……
真假存货的逻辑证据
最近几天,关于东方金钰的存货质疑一直不断,大家质疑的核心点在于:如果东方金钰账上的96亿元存货(其中91亿为可直接用于销售的翡翠商品成品,5亿为翡翠原石)是真的,该公司为何不能变现这些存货以偿还区区20亿元左右的各类违约信用借款?
市场上比较集中的质疑逻辑依据在于:如果按照2017年的库存周转速度,96亿元的存货,应该足够东方金钰持续销售将近一年之用,其任意一个季度的销售回款即差不多能覆盖其当前所有的违约借款;即便销售不及预期形成了部分偿债缺口,东方金钰的存货也可以用于质押借款以应付周转不足,因此理论上东方金钰应该不大可能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信用违约,但问题是该公司确实违约了。
透镜公司研究关于此案的主要质疑在于:即便完全不考虑5亿的翡翠原石,如果东方金钰的翡翠商品成品真值91亿的话,为何其2018年第二、三季度营收会出现断崖式的下滑?
2018年第一季度,东方金钰营收17.14亿元,2017年同期为22.07亿元,同比降22.36%;
2018年第二季度,东方金钰营收5.17亿元,2017年同期为18.62亿元,同比降72.23%;
2018年第三季度,东方金钰营收2.29亿元,2017年同期为28.54亿元,同比降91.98%;
东方金钰的这种营收断崖式下滑,是受国内翡翠整体消费市场环境影响?还是公司无货可卖?或是其库存商品标价虚高根本卖不出去?
(东方金钰实控人赵宁/网络图)
透镜公司研究认为,以上三种可能,第一种可以有,但应该不是主要原因,尽管目前国内并无翡翠消费领域的权威统计数据出炉,但如果要说2018年国内翡翠消费需求较2017年断崖式下降七成甚至九成以上,这恐怕也不符合多数人的直观感受;而后面的两种原因,无论是哪一种,似乎又都指向了东方金钰的存货数据水分问题……
关于东方金钰存货问题,除了真假质疑之外,透镜公司研究的另一个不解之处在于:东方金钰2017年宁可冒着资金链崩断和巨额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风险,也要疯狂恶补存货,其商业合理性在哪?
2016年之前,东方金钰的存货水平一直保持相对温和的增长,2012年至2016年间,其存货规模一直保持在41亿元至69亿元之间,其四年间平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4%左右;但到了2017年,东方金钰突然开始疯狂恶补存货,其存货规模从2016年底的69.15亿元大幅扩张至2017年底时的96.54亿元,一年之内其存货余额净增了27.39亿元,暴涨近40%。
那么2017年,东方金钰到底一共置办了多少“存货”呢?
2017年,东方金钰销售收入为91.77亿元,其综合毛利润率大约为10%,同时其2017年存货余额又净增了27.39亿元,透镜公司研究依据上述三项数据大致推断,该公司2017年全年累计置办的新存货规模,应该超过100亿元。
疯狂恶补存货,让东方金钰的资金链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其2017年的经营净现金流出现了17.81亿元的巨额净流出——此时的东方金钰,已经开始充分显露出了债务危机的苗头:截至2017年底,东方金钰剔除存货后的速动资产规模已经只剩12.29亿元,其中现金储备只有8801万元,但东方金钰当时的流动负债规模却已经高达53.48亿元,其速动比率只有危险的22.60%,该公司当时账上的现金储备甚至都可能不足以偿付上述流动负债的利息。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东方金钰如今的信用违约,跟2017年大幅恶补存货的行为存在直接关系,该公司只要将百亿新进存货稍微砍掉大约20%,就可能足以应付该公司截至目前的所有违约债务。
惨遭实际人淘空的嫌疑
透镜公司研究注意到,东方金钰一路恶补存货故事发生的时间点,恰恰正处于该公司实控人赵氏家族资金链枯竭,信用即将崩塌的前夜,这两起事件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不可见光的关联?
实际上,如果以东方金钰2016年65.92亿元的全年销售收入作为2017年存货策略依据的话,那么该公司理论上2017年不应该再继续大幅扩充其存货规模,因为其2016年底69.14亿元的存货,已经够该公司未来一年左右的预期销售之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东方金钰2017年的销售大幅超出了预期,当年其销售收入较2016年增长了40%,这似乎为管理层恶补存货提供了重要的合理支撑,但在透镜公司研究看来,在销售远超预期的情况下,大幅增加存货储备,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此决策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是:必须确保公司资金链的安全——后来的信用违约事实证明,东方金钰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东方金钰恶补存货的2017年,其销售收入虽然在大幅增长,但其毛利润率却在整体大幅度下滑,其2017年的整体销售毛利润率只有10.49%,较2016年17.43%的毛利润水平大幅下滑了近7个百分点——在毛利润率下滑如此之快、存货跌价风险如此之高、资金链风险如此之大的背景下,东方金钰仍然不顾一切的疯狂恶补存货,以维持超高的存货水平,其动机不得不让人怀疑。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东方金钰如此“作死式”的疯狂恶补存货呢?
透镜公司注意到,就在东方金钰逆着商业逻辑斥百亿巨资疯狂恶补存货的同时,该公司实际控制人赵氏家族正处于资金链崩溃,急需外部资金救架的前夜。
公开资料显示,自去年早些时候开始,市场上就一直存在昔日云南首富赵氏家族资金链紧张并沦为“老赖”的传闻。
赵氏家族目前的核心人物为接班赵兴龙的80后赵宁,透镜公司研究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旗下的中国执行网搜索“赵宁”,同时区域选择为“云南”,可显示与姓名“赵宁”直接相关的5条失信被执行信息,其中最早的一条为2015年,其余的四条分别为2018年1月至11月间。
尽管目前尚无公开证据表明赵家借商品和原材料采购的方式掏空或转移东方金钰上市公司资金以救自身之急,但东方金钰百亿采购资金流出与赵氏家族资金链断饮急需外部援兵之间的时间点巧合,以及东方金钰“作死式”恶补存货的商业逻辑瑕疵,难免不让外人对此浮想联翩。
东方金钰的百亿采购到底流向了哪里?这个问题或许是解开很多人疑惑的关键信息点。
根据东方金钰年报披露,该公司2017年面向其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总金额高达68.67亿元,占其年度总采购总额的62.38%——如果按这一数据倒推,东方金钰2017年全年采购额大约为101亿元,正好与我们前文推测的“2017年置办新存货超过100亿元“的数值吻合。
东方金钰的前五名供应商到底是谁呢?
最近几年的年报中,东方金钰一直将其供应商信息当作商业机密,在年报中百般隐藏拒绝披露,直到该公司2017年年报畸高的存货数据引起了上交所的关注,上交所明确要求其披露供应商数据,东方金钰才极不情愿、半遮半掩地披露了部分“敏感信息”。
透镜公司研究发现,尽管在上交所的追问下,东方金钰才勉强披露了其翡翠原石采购的主要供应商,且其2017年翡翠原石采购金额只有25.94亿元,大约只占该公司全年采购总额的四分之一,但即便是这样一份只能看出“冰山一角”的供应商名单,其中仍然藏着不少的“秘密”。
东方金钰2017年向其翡翠原石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合计超过9.9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方金钰的前五大翡翠原石供应商中,除了排名第二的上海大师玉雕有限公司在业界有一定知名度外,其余的四个席位中有两个是自然人,另外两个则疑似是查不到底细的皮包公司。
自然人李干退和吴海龙分另为东方金钰2017年度第一大和第三大翡翠原石供应商,这两人当年一共拿到了东方金钰4.21亿元的巨额采购订单——东方金钰并未交待这两名自然人的详细背景,及其向自然人大额采购重要原材料的原因,且上述二人的相关纳税情况目前也不得而知;
腾冲叠翠丹霞珠宝有限公司和瑞丽市尚伊珠宝有限公司分别为东方金钰2017年度第四大和第五大翡翠原石供应商,双方发生年度采购金额合计高达3.55亿元。
不过,奇怪的是,天眼查和企信宝数据双双显示,腾冲叠翠丹霞的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为自然人许丹100%全资持股,该公司注册于2013年7月9日;同时,2017年,即东方金钰巨额采购大单砸向这家公司的当年,腾冲叠翠丹霞居然没有为任何人缴纳社保的记录,疑似为一家皮包公司,其当年的纳税记录更是未知;
另一家供应商瑞丽市尚伊珠宝的可疑之处则在于,该公司是注册于2017年3月15日的新公司,注册当年即成功进入东方金钰的前五大供应商名单,此举颇为蹊跷;而且自然人晋海为尚伊珠宝的唯一股东,该公司注册资本虽然达到了1000万元,但采购大单交易发生的2017年尚伊珠宝亦无任何社保缴费记录,同样疑似为皮包公司,其纳税记录也同样未知。
透镜公司研究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上述供应商名单只是东方金钰的翡翠原石供应商,而翡翠原石采购只占东方金钰2017年全年采购额的大约四分之一,其更大的全年综合供应商到底是谁,目前仍然被东方金钰当作商业机密隐瞒。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恒